close
覺得這還挺容易被忽略的
要時時提醒自己
不要輕易就說出口喔

前幾天走在大賣場,一個小男生邊走邊哭,在一旁的媽媽則是氣憤的罵著:「快走,再不走就讓警察來抓你。」媽媽拖著孩子往前走,孩子不甘願的哭叫,在眾目睽睽之下,還有一絲的羞慚。這樣的情景,幾乎每天都出現在百貨公司、賣場、遊戲場所等,當孩子的要求無法達成,就會發生父母威脅、孩子哭鬧的失控場面。

我相信當父母的都害怕在外「失了面子」,都希望帶出去的是個人見人誇的好孩子,因此,在某些場合,只能威脅加利誘的讓孩子屈服。然而,有些話卻無形中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或是給予孩子錯誤的價值觀,形成教養上更多的矛盾與衝擊。現在,一起回想看看,在某些情境下,我們是不是曾經用錯的方式,或是否定了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又或者處在氣頭上,用言語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如果以下似曾相識的情景,頻繁的出現在生活中,那麼,就要想辦法趕緊的改變親子溝通的方式囉!

情景一:你在不乖,我就送你去上幼稚園
如果希望讓孩子快樂的上學,千萬別「醜化」學校和老師的形象喔!常常遇到孩子到了就學年齡卻不敢進幼稚園的大門,原因就在於父母管教時,總是搬出老師的威嚴形象,希望孩子一聽到「老師」、或是「學校」就能乖乖的聽話。無形中,孩子與老師的距離就拉長了,也總是擔心自己不夠好會受到老師的責罰,當然就害怕上學了。
現今大部分的學校老師已經摒棄體罰或是以言語恐嚇的方式教育孩子,因此,爸爸媽媽應該讓孩子知道學校是個快樂的學習環境,建立老師在孩子心中的良好形象。

情景二:你在哭鬧,警察叔叔會把你抓去關
包括筆者在內,小時候只要不乖時,這句話總是在耳邊縈繞,應該堪稱最實用的管理教條。但是這樣的說法隱藏著兩項危機:第一,說了幾次之後,孩子發現警察都沒來,這招馬上失效;第二,當孩子有一天遇到需要警察幫忙的情境時,孩子會膽怯不敢尋求協助,使孩子暴露在危險中。
因此,威脅的話語在親子教養中,聽起來好似有效,但卻讓孩子的認知有誤,所以,少用微妙喔。

情景三:你看!弟弟(妹妹)都比你乖
許多父母習慣把兄弟姐妹拿來比較,例如:誰說話(走路)比較早、誰比較聽話、誰比較不用操心、甚至誰的成績比較好。有了比較,自然分出了勝負,也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與自尊心。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即使是雙胞胎都有發展相異的地方,每個孩子所長不同,硬是拿外顯的表象來比較,就會忽略了孩子天生氣質的不同和優點。如果常常拿身邊的其他孩子做比較,也容易讓孩子產生逃避、壓抑的心理,反使得孩子變得仇視或厭惡對方,原本競爭或是激勵的美意就消失無蹤了。

情景四:你在這樣,會沒有人愛你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時無刻、更不會因為任何事情而有所改變的,但父母常常為了讓孩子聽話,利用和孩子之間親密的「依附關係」為籌碼,希望孩子可以因為需要父母的愛而聽話或表現更好。在幼兒時期,孩子主要依附的對象就是爸爸、媽媽,如果孩子感受到的是無條件的關愛,便能建立與人和環境的安全感;反之,如果擔心愛是有條件的、會被剝奪的,孩子隨時都會擔心自己的處境。因此,當孩子不聽話或是違背父母的意見時,別用「愛」當條件,應該就事論事,也讓孩子知道,父母的愛不會因為犯錯而減少或消失,才能正面的鼓勵孩子改變。

情景五:媽媽可以,因為媽媽是大人
「你看,冰淇淋好冰你不能吃,媽媽是大人所以可以吃。」這樣的對話,在速食店或是炎炎夏日時常可以聽見,但是如果仔細想想,當大人告訴孩子這樣不行、那樣不行時,自己卻理所當然的「可以」,孩子心中必然存疑或是不平。又或是爸爸在家中看電視總是將腳放在桌子上,但媽媽認為不雅觀,又制止孩子如此做,只會讓孩子無所適從的想,難道大人可以的,小孩都不行嗎?
在孩子眼中,父母的一言一行是都模仿的標竿,如果覺得不妥當的行為,成人更要自我要求做出良好的示範,「身教比言教重要」是親子教養中不變的定律。

良好的親子關係建立在雙方的互愛、互信中,尤其當孩子在懵懂的成長階段,對外界的人、事、物還未完全理解時,爸爸、媽媽要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威脅、利誘的手段或是言語都只能短暫的達到阻止的效果,卻不能真正的使孩子了解必須改變的原因。孩子時而好教、時而難纏都是必經的過程,當面對孩子的哭鬧情緒,記得先聆聽、沉澱心中的怒氣,再開口說道理,就能避免上述的五種情景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eacill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